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

2020-3-31

杨学山    YERP产供销协作平台      前天

2020年3月25日晚上,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先生,在机械工业出版社组织的公益讲坛上,做了题为《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》的精彩分享。全篇高屋建瓴,又脚踏实地,思路清晰,又言之切切,通篇就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个课题,从为什么,做什么,怎么做三个方面,做了深入浅出而又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建议。非常值得广大中小制造企业的老板和负责人等认真学习,仔细思考。


观看网址如下:


https://live.eyunbo.cn/live/38711?uin=1729&from=groupmessage


image.png

        

以下是文字实录。

 

各位企业家,各位新老朋友,各位听众,大家晚上好。

 

十分高兴能有机会,在“智造加力,免疫强企”工业论坛上,就中小企业、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主题谈一点我的看法,与大家分享。

 

数字化转型不是一个新的题目。这几年来,在经济、社会各个领域,在实践上、认识上,都不断地取得进步。特别是这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,在复工、复产和保障正常生活这样的环境下,数字化转型,它的紧迫性,就更加突出了。那么数字化转型有很多领域,比如说互联网企业,那有多少可圈可点的事情要讲。比如说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产业互联网,有很多的专题,可以讲。就讲企业,讲制造企业,那为什么不讲大企业呢?比如说徐工、三一重工、海尔、航天云网等等,那里边都是有很多的成绩、经验。但是,为什么今天晚上,我选择了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呢?是因为有两个重要的原因。那就是责任大、困难多。

 

为什么说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责任大呢?这是因为,在制造业中,中小企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。我多次讲,我们国家制造业,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任务,在2035、2050年,能够达到世界制造的强国,走在世界制造的前列,仅有一批大企业是不够的。我们一定要把各个行业80%的产能和80%的企业,都能够进到制造业的先进水平,都能够进到制造业的第一方阵,那么我们的制造业现代化的目标才能完成。所以这样一看,中小制造企业,如何从今天走到2025、2035、2050这三步走这个宏伟的目标,就需要我们在数字化转型上发力。所以责任大啊。

 

同时呢,困难多。为什么我不讲大企业?大企业,他制造的专业人才,IT的专业人才,网络平台的专业人才,服务专业人才,都是人才济济。但是我们中小企业,资金短缺,人才极度的不足,而且呢,我们想借用第三方的经验,想采用第三方的队伍,我们发现经验和队伍也不够成熟,所以困难多啊。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,应该说这几年来,大家十分地努力,取得了很多的成果,有很多的典型。下面也许我会讲到几个。但是呢,大部分,百万量级的中小制造企业,大部分还没有真正起步。这几年,我到了一些中小制造企业,我看到半机械化,机械化,落后的工艺和设备,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思维方式,还有不少的比重。而且由于资金、人才和企业始终把生存作为当前主要的任务,所以在数字化转型上下的功夫就不多。因此,有人调查,我们中小企业很多对数字化转型是不敢,不想,不会。成功的不容易学,失败的让人不敢往前走。其实我们在这儿听的人,每一个人应该都会有一些不成功例子,能够听到和看到,所以今天晚上选择了这个课题。那么这个题目,其实也还是很大,今天晚上就讲三点。一点是,我们中小制造企业为什么要把数字化转型放在特别突出的位置。第二呢,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?第三,我们面临的一些困难该怎么应对。所以实质上就是讲三个最基本的问题,为什么,做什么,怎么做。这些基本问题,也许有人会说,这是基本IBC(基本商业概念),但是这个IBC不简单。为什么说不简单,是因为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能把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,这个题目,破解好,还要很多的事情需要做。

 

先讲第一点,为什么我们的中小制造企业,要把数字化转型放在特殊的位置?有三个方面的原因。第一个,是他的影响;第二个,是制造业发展的要求;第三个,是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正确的认识。首先看,我们说信息技术、数字技术、智能技术、网络技术,这样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,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,影响着制造企业的竞争力,也对中小制造企业的竞争力,产生了重大的影响。比如说,为什么开头,我说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疫情,在复工复产阶段,我们突然感到,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性?是因为,我们要把供应链链接起来,我们要把员工接到厂里能够工作,我们要在非接触的情况下,把各种商务活动,正常地开展起来,而不是订单续不上了,而不是合同签不成了。那么解决这些问题,怎么办?成功的例子已经告诉我们,就需要数字化转型,把数字、网络、平台作为我们必要的工作的环境,工作的工具,甚至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。那么其实,不仅是因为这次的疫情,而是在过去多年数字技术、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,数字红利已经对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制造企业,他很好地利用了网络,利用了数字,利用了人工智能,利用了基于互联网的平台,他就能够加快研发的速度,他就能够加快机器换人的步伐,加快自动化、智能化的进程,能够改善对客户的服务,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新的产品。这些数字红利,有信息网络,特别是互联网,有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和基于网络和数字的产品和服务,以及越来越便宜的、普及的信息处理能力。制造业的竞争力改变了,企业的竞争的格局已经改变了,所以这就是摆在首位的原因。

 

第二个呢,刚才说了,中国制造2025,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制造业发展的方向。这个方向,他的路径,就是信息技术、数字技术和我们原来的工业技术,融合起来。而融合起来,其中核心的、基础的部分,就是能够改变我们各项业务的数字,以及在数字基础上发展的智能的技术和智能化的方向。所以我们说中国制造前进的方向,基础就是更好地利用数字,方向就是更多地实现智能化,这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。而且数字化和智能化这两个东西,是不可分割的。没有数字,哪来智能?不朝着智能化发展,要数字又干什么?所以这是我们必然的方向和必然的要求。在当前,我们各个企业,都面临着很多的概念。除了刚才说的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互联网、人工智能这些概念之外,还有一些概念,比如说,两化融合、两化深度融合、智能制造、互联网+制造、工业大数据、工业互联网、工业IPP(工业资产合作伙伴)等等。我反复地思考,在这些概念中,最能够和我们当前中小制造企业切合起来的,又和长期的发展方向吻合在一起的,还是数字化转型。这就是第二个原因。

 

第三个原因,数字化转型不容易。你不把他放在首要位置,你很可能出现两个可能。一个可能你走慢了,被别人落下了,在这样一个历史性发展的转折的关头,在制造业的各个构成部分发生重大转折的关头,如果我们没有跟上,那就会出现大浪淘沙的局面。另一个方面,如果我们不是给予足够的重视,那么我们就会把它当作一种话,别人说做什么,我们就做什么,别人来跟我说,这个做了挺好,我就跟着做,而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。这样就会导致数字化转型的滞缓,不成功,盲目。所以放在首要位置,不仅仅是说我要重视它,还要重视得对。

 

我记得前几年去了一个企业,这个企业算中等里边偏大的企业,他要把他的生产线改成自动化的生产线。这个总经理请了中国最强的自动化的一支队伍,花了两千万,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自动化的生产线建成了。他可以自动化生产,从头到尾,但是,最终这条线废弃了。为什么?因为他对原料和加工过程之间,加工过程中间,对原料的匹配,这样一个关键的问题,没有能到找到解决的办法,所以最后只能废弃。

 

前几个月,我在一个中型偏小的制造企业,在那边与企业的董事长,和主要的人员,一起看,一起谈,结果发现这个企业,数字化转型,做得十分有特色,那就是紧紧地把住,你数字化转型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;紧紧地把住,你有没有能力,你这个投入能不能达到恰当的回报。所以在车间里面,我可以看到,先讲的机器人,十分好的生产线,但是,在这样的生产线上的工人,依然是手写的看板。他的任务,他要加工的东西,还是手写。不是说就缺那么一点钱,而是说,我花的千儿八百块钱,使得每一个人,把这样的内容,变成网络的数字,投入产出是合理的,还是不合理。我们中小制造企业,核心的难题,是产品如何和市场的需求真正对接好。而这个企业,他的董事长,一年大半年时间,都是和他的用户在一起,在他的设备使用的第一线,和使用的工人,和技术人员打成一片,他才知道了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。所以我们说数字化转型是十分重要的,但是他不是万能的。我们在座的,如果有老的企业家,老的技术人员,回顾我们改革开放以来,制造业曾经发展的历程,我们一定会,对一个一个新的技术,新的模式,它是重要的,但不是万能的,这样一个概念,这样一个总结出来的结论,有着深刻的认识。所以我们说它是重要的,但是究竟做什么呢?这几年来,我和不同的规模和行业的制造企业,和互联网的企业,IT的企业,和咨询的专家,一起座谈,聊天,现场去看,我感到,我们在制造企业,尤其是中小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,确实存在着两条路线,存在着两种思路。这两条路线是指什么呢?一种路线是,从我们各个中小制造企业,自身的问题出发,产品、工艺、服务、供应链、员工培训,等等,从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出发,把网络、平台、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、物联网,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,这是一种路线。另外一种路线呢,是从刚才提到的那些大概念出发。你只要和我云计算、大数据公司协作,你只要把你的数据,上到平台上了,你只要用了特定的人工智能技术,这就是数字化转型。所以这两种导向,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,我们逐渐得出来一个结论,那就是,从我们制造企业自身的问题出发,把刚才说的一系列技术、概念和模式,作为工具,把合适的拿来用,解决我的问题,创造出价值,得到回报,然后我们再循环往复地往前走,这条路线,应该说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。而从平台出发,从技术出发,碰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。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困难呢?原因是,制造企业,行业众多,不同的企业,又在不同的行业中,处在不同的产业链的位置。而每一个不同的具体情况,要找到恰当的解决办法,它跟我们原来2C(针对个人消费者)的大数据、互联网、人工智能的概念、方法、模式是有差距的,所以用这种方式,套过去,是实现不了的。所以我们很多这样的公司,大公司,越来越感到,哇,原来垂直系统里边的Knowhow(技术和知识),里面的经验、技能和具体的问题,和原来他们在2C领域,势如破竹的、一统天下的方式,是不一样的。而这个不一样,不是由于一些简单的原因,而是深刻的,根本的。

 

所以数字化转型做什么,这个最基本的问题,如果在这个路线和思路上不解决的话,那么我们就找不到恰当的路径。我们从制造企业自身的问题出发,有两个关键的问题要解决。第一个问题,我们中小制造企业,一定要,有时间,有机会,就得想,就得看,就得找人琢磨,我在未来的三年、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,甚至更长的时间,我这个企业,究竟要生产什么?究竟要改变什么?要把自己的方向一定要定好。为什么说必须要定好呢?是因为你当前解决问题,做的事情,要考虑到当前和长远的结合,因为如果你不考虑当前和长远的结合,你马上就会栽到现实的困难中。什么市场阿,新产品阿,但是你不确定,你未来发展,要向哪个市场走,哪个产品走,在哪个行业走,在哪个产业链的位置上走,你不考虑这些问题,那么当前的问题,就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就是盲目的。盲目的在两个方向,我都已经看到了比较多。一个方向,你缺钱吗,就想办法找钱去;你产品跟不上步伐吗,就找人合作去;你市场面临困难吗,就想办法降价。这样的方式,从应对当前来说,具体的企业来说,没有错。但是你如果不和你未来的方向和趋势,把握清楚,看好,那么你这样的救急的措施,和你长远的生存和发展,就脱钩了。另外一种盲目的,那就是去找大数据公司,人工智能企业,我就上网去了,以为这样一做,就完事大吉。结果呢,做了一段时间,有的半年,有的一年,就会发现实际的效果,和原来的期望之间,存在比较大的差距。那差距的核心,就是这些事情,究竟对企业,有多少价值。究竟我投入进去以后,产出是不是能够大于投入,这样一些根本的问题。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在做什么里边认真地选择。选择怎么选,说起来很容易,那刚才说的方向和问题都有了,那怎么比较阿,那就是重要,那就是合理,那就是可行。所谓重要,那就是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是重要的。这个问题,谁最有权利回答,不是别人,是我们这个企业的老总,董事长本人。这是最有权利回答,我这个企业,当前哪个问题是最重要的。光重要还不够,还要合理。所谓合理,很简单,对于企业来说,那就是我做这个事情之后,投入产出比,究竟如何,对现金流,究竟产生什么影响,对市场份额,对成本的降低,质量的提升,究竟有什么作用。所以合理性,就是我们所有的企业家,所有的研究微观经济的人都知道的,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又是老生常谈,又是IBC,但是我发现,当我们一个重大的历史发展的转折过来的时候,当我们看到一些特别耀眼的概念、技术、模式和明星企业的时候,我们往往会把这样的一些IBC给忘了。对中小制造型企业来说,忘掉了这些,是要栽跟头的。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合理性,一定要重视两句最简单、最明白的话,那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。所以高大上的概念是重要的,但是,有名无实,对于我们中小企业来说,是可怕的。合理性之后,还得要有可行性,问题找到了,是重要的,而你做好的话,现金流能回来,而我能往前走,挺好。但是行不行阿?行不行?你做这件事情的钱够不够?你做这件事情的人才,需要的人,自己有没有?没有,又从哪儿来?如果从外面来的话,我的成本能不能支撑?同时,企业的其它的基本情况,能不能支持?所以这是一个基本的可行性。所以有了问题还不行,必须是重要的,合理的,可行的,才能做。

 

那么刚才说的都太抽象了,我们具体地看,比如说,在这次复工复产过程中,我们怎么才能使得供应链像疫情发生之前那样畅通?我们怎么才能,使得我们的员工,能够平安地从原来的地方,他住的地方,到我的工厂里边来?那么我们说,这种非接触的状态下,实现我们正常的工作,我们就得想,究竟是什么样的数据,是什么样的平台,什么样的模式?对于这个问题,我们很多人都在探讨,有很多新的模式在出现,但是不管是什么模式,那就是,一定是利用作为公共服务的网络,一定是对你要解决的问题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链,不管是人、物、还是物流,供应链还是物流,都要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链,然后我们能够有一种应用的方式,应用的软件,使得这样的东西,都能连接起来。所以其实不复杂,但是如果我们以为只要上了网,只要用了大数据,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,那是不行的。

 

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,当前最头疼的问题是,我们劳动力的成本越来越高,机器换人,很想做,但是究竟怎么做,成本究竟行不行,这是大问题。这几年,我看了一些车间,在看的过程中,有的企业领导介绍,要准备实现自动化,要准备把人换掉。有的说,我只换掉部分岗位,有的岗位换,有的岗位不换。为什么?我认真地看了一下,想了一下,只有很少部分,是源于技术,技术难度大,做不了,而大部分的,是因为成本合理的问题。而成本合理的问题,又分成两类,一类是真正、确实成本很高,一类是找不到恰当的人和恰当的方法,造成的成本很高。所以我们中小企业,刚才我说了,我这几年来,看到了大量的半机械化,简单机械化,自动化程度很低的生产线和企业,而这些企业,朝着2025、2035、2050的目标走,那这个过程,自动化,机器换人这个过程,是一定要走的。所以就要找到针对你这个企业合适的模式。我在这儿,简单地讲3个例子。一个例子,是常州有个企业,这是小企业,一年只有几个亿的销售收入,但是他用自己的力量,就是自己人,把装配线,从原来的全手工,用两年时间,20多个人,自己的人阿,20多人,2年时间完成,然后实现了完全的替代。老板告诉我,这个投入两年就可以回收。但如果说,他不是自己,不是自己对这个生产线特别熟悉,又有能力,完成它的全部设备的制造和软件的开发的话,靠别人是不可能的,因为这条线,不是标准化的生产线,全世界也没有几条这样的操作线,所以只有自己。所以在我们机器换人自动化的过程中,我们就发现有两类,一类是标准的,一类是非标的。标准的,我们可以去买,可以去研发,为什么可以研发呢,因为它可以卖出去。

 

那么我们再举一个例子,我们一个鞋底,这个做鞋底的部分工艺的自动化生产,这条线,我们有个企业家,组织了一个团队,这个企业家是懂得鞋子是怎么做的,请的国内最强的一只队伍,用两年时间,五千多万,把这个开发出来了。开发出来以后,因为这个是标准化的,人家完成了这个标准化,鞋底的生产线可多了,所以他就能卖,他也能租,他的定价是能够让使用这条线的,两年也能收回投资的成本。所以我们说,在这个过程中,技术是重要的,但是我们的观念,我们的认识,我们选择恰当的方式,更加重要。在这个上面,其实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生产线,可以用这两种,标准,和非标的,这样的方式去实现。但是,我们现实中,实现的太少了,太慢了。为什么?这是因为,我们这两方面的力量,结合的能力,弱了点,结合不起来,是因为我们懂工业技术的,懂原来的工艺这样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,对IT的原理,能做什么,不熟悉;我们做自动化的,IT的,对如何把我们原来的工艺,这种做法、流程,转变为自动化的流程,我们对工艺不熟悉。所以融合起来很难。而且我们确实也缺乏一批长期在制造业的车间里边摸爬滚打的IT和自动化的人才。这是我们之所以发展慢、成本高的重要的原因。

 

对于我们制造业来说,售后服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。产品用户在用,我们提供售后服务,服务好了,新的订单就来了,在今天我听到、看到一些例子。我们把自己的产品,一种设备,用某种方式,不管是用移动电话的方式,还是其他的方式,把它连起来,知道它是不是在开机,还是停机,是不是有故障,OK,这就是挺好的售后服务了。其实真正的有价值的售后服务,它的基础,是设备里边的感知的能力。通过设备里边的感知能力,能够准确地预告,它的易损的部件,它的常规、比较容易出故障的系统,我们把它监测好,然后我们事先发出警告,事先进行维护,这才是真正有价值。所以我们做服务,不是把我们今天已经有的服务,用网络连起来就有价值,它是有价值,但是价值不高。我们需要真正和我们生产的产品合起来,他的价值才能上去。

 

我们也看到很多例子,有很多成功的,还有一些不怎么成功,那就是我们通过移动终端,通过网络,通过我们生产加工服务的数据,使得这样的流程都透明了。这样的流程一透明,我们的中间,中层的管理干部,就没有必要那么多了。我记得前几年在山东,看了海尔和红领。这两个姓张的老总,前后做了一些几乎相似的动作。张瑞敏一夜之间,把海尔的8000个中层干部岗位给抹掉了,而通过数据、网络、平台、移动终端,来调整岗位和分工。那青岛红领(概今天叫柯德科技还是柯德智能我都搞不太清楚),跟我说,他通过数字平台,把他的车间的主管,减少了一半。所以我们说,通过这样的方式,可以减人。但是怎么才能减人,其实我刚才已经说了,是因为这些管理岗位,所需要的数字,所需要判断分析的过程,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数据链和成熟的软件,同时呢,又通过很简单的终端能够得到,这样它才可以实现。所以不是简单地说,数字、网络、平台,就能做到把管理的层级压缩,把管理的人员减少,来减人、增效、提质,不是那么简单。

 

所以我们做什么,是要从做成功的角度去考虑。当然,我们从一开始就讲了,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难啊。那么这些难的问题,主要难在哪儿?难的问题怎么解决?对于很多中小制造企业来说,资金不足,流动资金不足,贷款压身,融资成本高,是多年来,压在我们这些企业家头上的大山。所以你数字化转型你还是要投钱的呀,尽管我们说我们要努力去寻找投入最低的方式,但投入最低,你也得投入呀。就我刚才说的,像常州的这家企业,20几个人,自己开发,2年成本全部回收,那也是头2年(开发的2年),和回收的2年,一共4年时间,你还是有资金周转问题。所以资金的问题,始终在那里。当然没有灵丹妙药,我也开不出这个方子。我是想说两条,一条,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。无论是几年来,政府一直支持的,还是这次疫情期间和之后,为了发展转型,政府,各级政府,在政策上,一定会给予各种的扶持和支持。我们要努力把我们企业想做的事情,去在政府能给予资金的项目中能得到支持。我在讲这句话的时候,我是在说,我们不是用政府现在提供的,你比如说,两化融合、智能制造、产业互联网,等等,这些项目的名称,去套我们企业,去做产业互联网的什么事,去做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的什么事,而是说,我们把选择好的问题,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,来寻找合适的项目,匹配合适的项目。为什么是要寻找,是要匹配呢?其实理由很简单,我们今天要做的所有的事情,不管是我刚才说的供应链,如何实现非接触的、十分无缝的衔接,无论是我们制造工艺的改进,售后服务的改进,以及管理的改进,每一件事情,你一定会用到数据、网络、智能、算法这样的工具。你用这样的工具,那么你就和政府支持的项目连接在一起了。对于这个问题,很多人以为,这个还不是一样吗?但是我确实从实际中看到,确实不一样。我们有一些企业,今天拿了一个智能制造的项目,明天拿了一个两化融合的项目,后天拿了一个产业互联网的项目,大后天再拿一个工业大数据的项目,再拿一个工业IPP的项目,然后呢,就这样的项目,IPP就是IPP,产业互联网就是产业互联网,这和我刚才说的,从问题出发,用工具来解决问题,是两条不同的思路,在企业里边,变成两种不同的效果。看起来这个一个简单的问题,但是从我对一些企业的观察,这问题确实还是挺大。所以资金的第一条,我们要努力地争取政府政策支持。

 

第二条,就是一定要寻找,成本低、效果好的去落地。尤其是去落地,一定要找投入少,效果好的。只有这样,你才有信心,只有这样,你才能为第二、第三步打下基础。当然其实有很多确实是可以省很多钱的,比如说我们中小制造企业,有一些特别小的,那还不至于需要一些特别好的管理软件阿,什么软件阿等等,但是我们如果用互联网上,基本上不花钱的软件和服务,来完成我们办公、管理、服务,那我们何尝不用呢?即使今天,我们确实是可以找到很多这样的方式的。所以说要找花钱少的,尤其是起步的时候。

 

第二是人才问题。人才问题确实难,但是核心是我们真正有眼光,真正看到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,做什么事情,来努力地培养,我们自己的队伍。因为在今天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,这个水平比较高的软件开发人员,那都是很贵很贵的,我们很多中小制造企业,付不起这个钱,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地去思考。我好多年来,我看到成功的,特别是花钱少、效益好的,主要的力量,主要的来源,来自于自己。但是中小企业,人才总是不够的,下决心培养了,解决起问题,也还要时间,所以借用外部力量,永远是不变的主题,即使是培育自己的力量,也只是培育部分的技术力量,全部技术人员,不可能,数字化转型,是传统的工业技术,和数字技术、信息技术、智能技术合在一起的技术领域,所以合作永远是不可缺乏的。那么对于外部力量,怎么选择,怎么借用,怎么建立合作,建成比较好的联盟,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管理的智慧。

 

那么对于做什么,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是,我们不仅要做当前,我们一定要面向未来,这是我从一开始就讲的。所以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,这又是一个难题。因为往前看,有很多的难点,路径不够清晰,所以如何使得我们今天的工作,和未来的发展能够真正地结合起来,这是一个难题。怎么办?我们企业家要开拓思路,要广交朋友,要充分利用我们今天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各种各样的信息。

 

中小企业,中小制造企业,是一个数量众多,百万量级,行业众多,成千上万,具体情况,具体企业的实情更多。所以我们确实需要在为什么、做什么、怎么做这些问题上,不断地思考,不断地努力,在一步一步的实践过程中,来完善我们的思路,提升我们的能力,来达到我们的目标。所以我们说在今天,我们看到,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制造业变革的大潮,汹涌澎湃,制造业数字化转型,智能化的方向,十分地清晰。我们确实面临很多的困难,但是,趋势不会因为我们有困难而改变,前进的脚步不能因为困难而停顿。我们要把握未来,抓住当前,我们要科学判断,谨慎决策,祝愿我们在线上听的各位企业家朋友,能够在这样一次历史变革的大潮中,再一次充当弄潮儿,使得我们的企业,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,同行,跨过激流,明天会更好!

 

那么我要讲的就到这儿,感谢大家的聆听。